围墙头上酣睡的猫儿也醒了过来。
七月见是方为回来了,便平稳而又快速地从狭窄的围墙边上跑了过来,然后跳到了摩托车上。
“喵呜哇——”
“想爹了没?嘿嘿。”
方为把车开进院子里,将肥猫儿抱起,狠狠地揉了揉它的大脑袋。
客厅的门没关,田喜兰在家呢,听到动静就从厨房走了出来。
“妈!”
“回来啦,我说是谁呢,今天到家这么早?”
“早了一班船嘛!做什么好吃的?”
“你爸说你爱吃猪蹄,我正烧毛呢,一会儿拿去红烧,要加花生还是黄豆?”
“黄豆吧!香一点!”
开学这一个月,方为周周都有回家来,即便如此,看到这臭小子的时候,田喜兰还是很高兴的,每每方为这样刚到家的时候,老母亲就要盯着他打量少许。
“你这咋比上周回来黑了这么多?”
“……军训啊妈!之前不是跟你说过嘛,哪有军训不晒黑的?”
“啊?你们学校还真给你们训啊?我还以为闹着玩儿呢!跟部队那样训?”
“那倒没有……”
把书包往房间里一丢,方为跟进了村的鬼子似的,到处在家里搜刮起吃的来。
“……你没吃早餐啊!翻得乱七八糟!”
“嘿嘿,到家就饿了。”
方为剥了根香蕉,站在厨房门口看老妈忙活,田喜兰也不用他搭把手……要是他在家里多待两天,肯定见他这么闲,就让他去刨姜剥蒜了。
“我爸呢?养殖场那边?”
“对啊,在看工人下苗呢。”
“那我也过去瞅瞅。”
“……记得看时间!差不多就喊你爸回来吃饭了!别一天天的跟请老爷似的,吃饭还要人喊十遍八遍!”
“知道了——!”
方为笑了笑,又拿出来摩托车钥匙,打着火,骑着摩托车去了一趟养殖场。
三年下来,贻贝养殖在菠萝岛上已然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产业,也成为了岛上不少民户从渔业转型养殖的首选方向。
借由着贻贝养殖的成功,不少人家的生活条件也都改善了,哪怕自家没有资本弄不起养殖,也可以去别人的养殖场里做工,一年四季不愁没活儿干。
而作为第一批吃到红利的养殖户,方为家如今的贻贝养殖规模是菠萝岛上……或许在目前整个清溪县里都是能排前列的,达到了一千亩,属于是真正的大户了。
跟靠天吃饭的纯养殖不同,方家不仅有高达一千亩的养殖规模,而且还做起了产业上游的贻贝苗培育。
然后在暑假那会儿,在方为的建议下,方先锋还盘下来镇上的一家饲料加工厂,专门做海产养殖的饲料供应。
下游的产业也开始初步涉及,上个月跟采苓家一起合作,给她家多加了六条生产线,专门做贻贝的深加工食品,比起采苓家之前自己单干来,合作之后产量直接翻了两倍,还签下了两家长期的经销商了。
可以说现在家里的生意做得是红红火火,难怪老爸都看不上平日里收租回来的那点钱了……
还记得刚开始搞养殖那会儿,也是国庆期间下苗,那时候一家人通宵在院子里缠绳子和系浮子,然后下苗的时候,一家老小全出动来帮忙。
现在就不用亲力亲为了,遇到像这样下苗或者采收的繁忙日子,方先锋就会大量地招聘工人来帮忙,平日里‘先锋贻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也有固定的十来名员工,有负责销售的,有负责财务的,还有几个技术人员,渐渐的也成了体系。
果然听儿子的话多学点经营管理的知识没错呀!
方先锋如今悠闲的抽着烟,站在养殖场旁边看着工人忙碌,一切井然有序的样子。
突突突,一辆摩托车停在了他身边。
“阿为?回来啦?看看爸给你打的大好江山!”
“……”
方为见小老头一副挥斥方遒的模样好笑:
“行了,差不多回家吃饭了!”
第244章 赴一场海边的约
跟方为想的一样,听到要趁这次假期组织个初中同学聚会,文素素可就来劲儿了。
于是五号那天也不先过去璇珠市了,而是直接从沪海坐了五个小时船到白潭码头这里,先来赶赴这场白潭之约。
路上的心情还怪奇妙的,明明早就已经离职了,却还依然搭乘上了这班船。
当年觉得这船好慢好久坐得好难受,可这会儿再次乘坐时,文素素竟还有些怀念起来。
远远的,在海面上时,她就已经看到了那座标志性的白潭大桥,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灯红酒绿,只有随处可见的大自然风光。
交通船从白潭大桥底下穿行而过,不远处就是白潭码头了,小小的一个码头,紧挨着小小的一个镇,被潮水打湿的青石板缝隙上开出了花,成群的海鸟在岸边起起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