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请收藏本站网址:dlshuwu.com

藏国 第322节(1 / 3)

冬天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他们可以把杀好羊只冰冻起来,当做干粮携带。

驼铃声响,队伍沿着且末河浩浩荡荡向蒲昌海方向而去。

龟兹,司马康怀顺匆匆来到节度副使毕思琛的府上,管家带着他快步向后宅走去。

后堂上丝竹声声,几名乐师卖力吹奏乐曲,几名舞姬正翩翩起舞,毕思琛斜躺在软榻上,像鹰一样的眼睛眯成一条缝,不知在想什么?

几名侍妾拥躺在他身边,有的替他捶腿,有的给他剥水果,有的跪在身后,替他按捏肩颈。

毕思琛虽然在享受荣华富贵,但他长得并不富态,反而长得又黑又瘦,身材倒挺高,感觉双臂很有力量,不过年纪已经不小,今年五十岁了。

毕思琛心中很烦,好容易把封常清赶走了,监军宦官也回去了,他可以舒舒服服过几年土皇帝的生活,不料上个月他忽然接到庆王李琮派人送来的消息。

天子已任命李邺为安西节度使,这个消息俨如晴天霹雳一般。

一个月来,这件事一直让毕思琛心烦意乱。

毕思琛当然不光是讨好边令诚就能架空封常清,他同时还抱上庆王李琮的大腿,有了边令诚说好话,和庆王李琮在朝廷的活动,毕思琛才得以当上四镇兵马使。

才使得封常清就算告状到朝廷也无济于事。

干掉了封常清,又来了李邺,毕思琛很清楚,李邺可不是封常清那样的三无官员,无资历、无后台、无钱财,身体又有残疾,就算安西将士支持他也没有用。

但李邺不一样,李林甫的孙子,高昌郡王,这位比封常清强得太多,搞不好自己就会栽他在他手上。

毕思琛忽然一阵心烦意乱,一脚把侍妾踢开,怒喝道:“统统给我滚下去!”

乐师、舞姬和侍妾吓得连滚带爬跑了。

第493章 戍堡示警

毕思琛负手在大堂上来回踱步,他当然不会满足土皇帝,他其实是粟特胡人,骨子里就不认同大唐,他的梦想是割据安西和北庭重建毕国,毕国也曾是粟特国之一,已经消亡了,重建毕国就是每一个毕国人的愿望。

如果割据安西成为毕国,自己就是毕国的开国皇帝,就在他向着美梦努力的时候,李邺要来了,自己该怎么办?

这时,管家在堂下禀报,“老爷,康司马来了!”

毕思琛点点头,“让他进来!”

不多时,康怀顺匆匆走上后堂,躬身行礼,“参见主帅!”

康怀顺也是粟特人,康国人,他一直全力支持毕思琛割据安西建国。

大家可能很奇怪,怎么会有这么多粟特人?

这其实就和粟特人的经商以及旅居习性有关,粟特人要长途跋涉贩卖货物,他们必须在丝绸之路的沿途有补给点、货物储存点、还要有安全庇护点。

所以他们首先就会寻找重要的交通节点,在节点处定居下来,并不断迁徙聚居,这样就会在当地形成粟特人族群。

第一个节点就是碎叶,所以碎叶有大量粟特人生活,然后在安西和北庭也有好几个节点,安西的龟兹、若羌和疏勒,龟兹的商业十分发达,和粟特人在这里聚居有关。

南线若羌四城中的三城都是粟特人所建,不过西海线被切断后,现在若羌的粟特人已经不多了,很多粟特人都迁到了龟兹。

至于疏勒,它的名字就是粟特的音译。

然后是北线的高昌,以及河西走廊的敦煌和张掖,这些都是粟特人的节点,有大量粟特人聚居,尤其是张掖,它是粟特人的故乡,那里的粟特人特别多,安禄山、史思明、安思顺都来自张掖。

所以安西军中有很多粟特将领,一点都不奇怪。

历史上,毕思琛后来成为安禄山的手下大将,也就很顺理成章了,他们都是粟特人。

当然,并不是所有粟特人都有反骨,像中唐名将李抱玉和李抱真,他们其实也是粟特人,来自张掖名门安氏,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是粟特安国人。

毕思琛知道康怀顺这时候到来,必然是有重要消息,他连忙问道:“发生了什么事?”

康怀顺急道:“于阗那边传来消息,且末和若羌那边的吐蕃军队被一支来历不明的唐军全歼了。”

“什么?”

毕思琛大吃一惊,他急问道:“王滔怎么会知道?”

要知道于阗镇到且末城相隔一千多里,王滔得到消息,必然已经发生很久了。

“是且末那边的商人过来告诉他的。”

说到这,康怀顺小心翼翼道:“大帅,恐怕就是李邺的军队,只能是他。”

“当然肯定是他!”

毕思琛心中着实烦躁,“可庆王明明告诉我,李邺只有一千军队随行,一千军队怎么可能歼灭几千吐蕃军队?他手中一定还有其他军队,哪里来的?”

毕思琛之前的计划便是,在半路上埋伏一支军队,将李邺和他的一千军队全歼,然后打着李邺的名头拥兵自立。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