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子直抒胸臆半天,最后终于捡圆滑来。
对比之下显得前面的内容更加真诚不说,还别有一番可爱之处。
属于要孝道有孝道,要忠诚有忠诚,上司下属都兼顾到了,还顺带自谦并大力赞扬了一番中央君臣、在野贤能,却半分媚俗也无。
感情与文采兼顾,字体也是别具一格,刘宏来回看了好几遍,越看越满意,如果不是写来拒绝自己的就更好了。
他对陆离自然是有印象的,印象还不少。
陆离——全家死的就剩他一个倒霉蛋,也或许是幸运儿,毕竟全家都死了,就他还活着。
靠着很难评价的运气,陆离在他这里获得了第一个印象。
接着自然就是表彰地方忠烈时的夺情予职,他这个天子倒也没那么容易忘事。
这算是第二重印象——忠烈遗孤,朝廷表彰的典型代表。
宣读诏书回来的使者,通过对陆离的表现以及对方出色外貌的描述,帮助陆离在他这里留下了第三重印象——长得好看。
通过上计考核结果,对方任职时间虽短,却也通过实际表现在他这里留下了第四重印象——不是无能之人。
而此刻这份《陈情表》,则是留下了第五重——有才华。
至于孝顺,仅这份《陈情表》看起来倒是很孝顺,但真孝顺假孝顺谁能说得清楚呢,大汉虽然以孝治国,但他这个皇帝却是有些不相信这个的。
别管孝顺是真是假,这份《陈情表》倒是一个很好的宣传点,就像里面说的那样,大汉从来以孝治天下,你看,这不就又有了一个孝顺界的代表人物了,还不赶紧宣传一下。
朝廷风气下出了有名的孝顺人,这也算是皇帝文治方面的一种功绩。
在帝国主人的示意下,这份《陈情表》迅速蔓延开来,“洛阳纸贵”颇有点提前百年出现的架势。
陆离知道这件事情后有点意料之中,又有亿点点难以抑制的尴尬。
感觉就像是写了一篇作文后,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读出来。
皇帝无疑比老师权力大,他是直接散播给个国家看了。
尴尬过后,陆离很快就释然了,他这次算是超超超常发挥了,没什么见不得人的。
往好处想,说不定还能在某些大佬那里留下点好印象,甚至青史留名进度+1
甚至再使劲往好处想一下,陆离觉得自己以后说不定能够靠着这篇《陈情表》,成为让学子们背诵天团中的一员。
不说遥远的后世,就说现在。
文章被传播出去之后,不少人读完陆离这篇文章,当场就开始飙泪,别管人家真心假意,在以孝治国的朝代,你不为这样的孝子忠臣感动,那未免也太不政治正确了。
生活在天子脚下的人可不会这么愚蠢,哪怕是政治作秀,哪怕哭不出来,你也至少感叹一句吧。
这要是都不会,那这人的未来真的有点没眼看。
而抛开现象看本质,陆离的目的达到了吗?
第23章 郡守的烦恼
有关目的是否达到这个问题,其实早在刘宏选择将其传出去的那一刻就已经有了答案。
这要不是想要同意,将其传出去当孝子例子来宣传做什么,难不成是为了在自己反对后让更多的人来帮忙说话,还是给自己在史书上留下一个不近人情的名声,充当一下忠孝两全佳话中的反派角色?
刘宏虽然亲自下场卖官,未来还会搞出裸游馆,但也没有在这种事情上毁名声的想法。
所以陆离的目的自然是达到了,不仅不去中央的目的达到了,这个试用期郡守也正式转正了。
而且就跟当初全家死后陆离当官,没人认为他是既得利益者一样。
在这次的辞官不受事件中,也没人觉得他是出于某些对王朝的不看好而拒绝调职中央。
哪怕有不认为他是真孝顺的人,也只以为他是借此刷名声,又或者是知道自己现在朝中无人,准备沉淀沉淀。
这个时候没人认为大汉将亡,哪怕曾经有过,黄巾之乱后也没有了。
君不见那样声势浩大的黄巾军,都被轻易镇压处了。
神神道道的张角刚一作乱当年就暴毙,天给人治病的道人因病而亡,这情况任谁看了不觉得这是天命依旧在汉。
有些时候历史就是这么奇妙,身处其中的人总是容易被蒙蔽。
在你认为形式一片大好的时候,很有可能已经来到了悬崖边缘,马上就要摔个粉身碎骨了。
而有些时候你认为一切都要完蛋了,反而很可能马上就要峰回路转。
东汉末年就是如此,现在连年天灾人祸、各种起义,有的时候会给人一种马上要完的感觉,但又很快让你觉得天命在此。
反而是日后招董卓入京,眼看着要搞定不少士人眼中的霍乱源头——宦官,所有人都觉得一切即将妥了,然后他们就被董卓给妥了。
有些时候陆离想想都觉得有意思,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