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dlshuwu.com

第291章(1 / 2)

加入书签

“多心之人也爱多想。”

“只要让所有人觉得刺杀者打着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主意,那么咱们便可高枕无忧。”

…………

“确定是咱们的人传来的?”收到消息的刘陵烧掉写满暗语的布绢,然后向同行的奴婢问道:“这人可信吗?”

“递消息的是大王在关中的老仆,对大王忠心耿耿,绝不会有背叛之心。”

“话可不能这么说。”刘陵深知今非昔比的道理。

淮南王刘安虽是被逼谋反,但是在关中的数罪并罚下还是判了流放之刑。

不过因为参与叛乱的齐系诸王里,除了迁去淄川的刘辟光未被伏诛外,所有人都坐罪国除,好给刘启的儿子腾地。所以在这种“吃相”下,刘启也不得不优待刘安的子女,未让其与父母同去汉中之地。

刘陵作为刘安的爱女,不仅保留了翁主的身份,还能与信乡公主比邻而居,其待遇绝对称得上兄弟姐妹里的头一份。

可刘启的表面工作做的再好,关中对刘安子女的态度还是显而易见地轻慢了些。

而刘陵又在捧高踩低,暗涌流动的长乐宫里,苦闷之下自然生了替父鸣冤,回到淮南的美好愿景。

所以在下属告之有人拿到应高的头颅与南越王和吴王的往来书信后,刘陵自是又惊又喜。然而在短暂的激动后,她也意识到这事的古怪与如何将其告之皇帝的历史性难题,所以在确定消息的可信度后,刘陵决定用钱砸开御前红人的的大门。

反正她们都惨成这样了。

与其用金子收买鼻孔朝天的奴仆,不如就此放手一搏。

“你出宫去问问大兄,看从淮南国带来的金饼还剩多少。”下定决心的刘陵吩咐道:“还有,让人扣住传递消息的人。”

刘陵知道阿父手下的能人义士甚多,可是能把南越王和吴王的通信都搞到的手的,肯定不是为了钱财的粗浅之辈:“你让与之接触的人找机会把他拿下。记住,要客气点,不要为此伤了和气。”

“诺。”刘陵在宫里的地位虽尴尬,但也没有形同软禁,所以想与宫外的亲属联系也是很正常的事。

刘安的子女在被带入京后都被封了彻侯翁主,一家子与值得信赖的奴婢住进淮南王在京城的官邸,倒也覆了历史的轮回。

毕竟在很多年以前,先帝干掉刘陵的大父后,她阿父与两个叔叔也是在这个官邸里战战兢兢地过了好几年后,才被先帝扔回一分为三的淮南王。

只是跟几十年前相比,刘陵的兄弟应该没有父辈的好运。因为他们离开淮南国后,关中便将其改为直属郡,以后也不会再封出去。

不知是淮南王一家擅长藏钱还是周亚夫这人乐于帮助刘启的政敌,总之在淮南王的子女进京后,他们的生活水平依旧很高,期间不仅有食邑的收入和存于官邸的暗钱。甚至一些同情刘安的淮南学士会借照顾刘安的子女来提高自己的道德评价。

所以就外人的眼光来看,刘安的子女惨归惨,但也没有那么惨。

至少跟刘濞的全家遭殃和齐系六王的一撸到底相比,他们还算小有家资。

“这人可信吗?”果不其然,刘陵的兄长刘迁在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问了同样的话:“那人可靠吗?”

“可靠,说是大王的死忠也不为过。”刘陵的婢女借着琴瑟的掩盖瞧瞧道:“翁主说未免出错,还是得请此人‘做客‘。”

“善。”刘迁点点头道:“阿妹心思细腻,确实得到这种程度才能保证万无一失。至于找关中的红人在御前说服陛下接见这位能人……

刘迁首先想到的便是馆陶长公主。毕竟在关中乃至消息灵通的外地都知馆陶长公主对权力核心的影响力之大,并且此人收钱办事,童叟无欺,绝对称得上找人办事的最佳选择。

可刘迁只是短暂地冒出这个念头便放弃了。

馆陶长公主喜闹喜奢,绝不是在这种事费尽心机的人。若是由她去当说客,只怕会让皇帝觉得此事缺乏说服力,从而误了他们的大事。

难道要找周亚夫?

不行不行。

周亚夫性子颇傲,完全看不上他们这种破落户。

那去找袁盎?

这个老人精怎会去趟这滩浑水。

所以这牵线搭桥的人还真不好选。

既要在皇帝面前说得上话,还要让皇帝相信他说的没错,这可真是难办啊!

刘陵的婢女瞧着刘迁脸色变了好几次,顺势说道:“关于牵线搭桥的人选,翁主其实有一人选,就是不知彻侯愿不愿尝试一二。”

“说。”

“郎中令周仁。”

“什么?”刘迁本觉得自己身为大兄却处处要求阿妹的意见实在是件耻辱之事,但是听到刘陵提出的牵线人选后,他又不得不承认论眼光,自己确实稍逊一筹:“如若是郎中令的话,确实能让皇帝相信我们的诚意。”

郎中令周仁,在刘启还是太子时担任太子舍人,亦是在上届北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